新聞 – COVID-19肆虐台灣,11種 新冠症狀 、潛伏期「判斷中標全攻略」

最後更新日期: 2021 年 5 月 19 日 by FF

本文引用17懶人包:COVID-19肆虐台灣,11種 新冠症狀 、潛伏期「判斷中標全攻略」

到底是感冒?還是冠狀病毒?
怎麼知道周遭的親朋好友,身體不適發生的症狀就是 Covid-19?
這邊教你幾招一次看懂,如何辨別自己或他人中標狀態!

新冠肺炎COVID-19在台灣本土案例突然暴增,
原先控制得良好的疫情逐漸失守,還有多起不明感染源個案,全台人心惶惶!
民眾若能對新冠肺炎有更充分的了解,就能有更好的警覺性,
再加上新冠肺炎症狀多變,如何與流感及一般感冒做出分別非常重要。

 

新冠 2

 

11種 新冠症狀 到底有哪些?

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(CDC)的資料所示:

1. 發燒/發冷

2. 咳嗽

3.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

4. 疲勞及全身無力

5. 頭痛

6. 嗅覺或是味覺喪失

7. 喉嚨痛

8. 流鼻涕及鼻塞

9. 噁心或嘔吐

10. 腹瀉以及腹痛

11. 肌肉痠痛

美國醫師提到,新冠肺炎最常見的初期症狀是發燒,
但實際上仍有許多變數,有些輕症患者甚至只有味覺及嗅覺喪失,
但也有患者只是單純頭暈頭痛未伴隨任何呼吸道症狀,
意即新冠肺炎並沒有特異性症狀可供辨別。

再加上變種病毒陸續出現,症狀也變得更加複雜,
此外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一定傳染力,
形成更多防疫破口,讓防疫的難度大增。

新冠 3

 

新冠肺炎可能出現「皮膚症狀」

皮疹也可能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之一,
根據統計發現有約20%的確診患者出現皮膚相關症狀,
主要的症狀表現方式為蕁麻疹、水痘型皮疹 及 凍瘡。

蕁麻疹:
患者全身皮膚出現形狀不規則、大小不一且劇烈搔癢塊狀浮腫,
每個區域的腫塊僅出現數小時就消失,
過段時間後會再其他區域出現,
反反覆覆,以眼睛或嘴唇周邊特別嚴重。

水痘型皮疹:
患者的皮膚各處出現小而癢的紅色斑丘疹,症狀持續時間較長。

凍瘡:
患者手指或腳趾出現紅色或紫色腫塊,可能伴隨疼痛,
類凍瘡的皮膚症狀在新冠肺炎患者身上較常見,
尤其是年輕的患者發生機率更高。

新冠 4

 

「重症」新冠肺炎患者會有哪些症狀?

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重症症狀,
但本身有慢性病如心臟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炎或是
糖尿病的患者要更加注意。

重症患者大部分在「染疫1週後」開始出現呼吸困難、
喘不過氣等嚴重呼吸相關症狀,如果無法妥善控制可能會轉為危重症,
進而引發呼吸衰竭,並逐步惡化成多重器官衰竭及休克,
死亡的風險便會大大增加。

 

潛伏期、可傳染期怎麼區分?

世界衛生組織公告,新冠肺炎的潛伏期約為1~14天(多數為5~6天),
目前研究指出確診患者在發病前2天就可能具有傳染力,
傳染途徑包括飛沫傳染以及近距離的接觸感染,
但也不排除糞口傳染的可能性。

新冠 5

 

如何區分 新冠肺炎、感冒、流感?

新冠肺炎的症狀與感冒以及流感相似,
但仍然可從少數幾點辨別差異。

3種疾病的潛伏期及病程也大有不同,
流感的潛伏期最短,約為1~2天,
發燒的症狀約持續2~3天,從發病到痊癒約需1~3週,
流感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肺炎、腦炎、心肌炎、中耳炎以及鼻竇炎等。

 

新冠 6

 

一般感冒的潛伏期約1~3天,病程約4~10天就能痊癒,
大部分都只有輕微症狀,很少出現併發症,
但抵抗力差的嬰幼兒還是可能出現肺炎和急性中耳炎等併發症,
而成年人較常出現的病發症則以鼻竇炎為主。

新冠 7

 

該怎麼預防新冠肺炎?

 

a. 符合公費對象者,施打疫苗

b. 正確配戴口罩,使用後記得替換

c. 戴口罩時口鼻遮好

d. 口罩用完不亂丟

e. 維持手部清潔

f. 盡量避免用手接觸眼口鼻

g. 打噴嚏要摀住口鼻

h. 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

i. 落實實聯制

台灣社交距離APP

新冠 8

 

你下載了沒?若沒有仔細關注每個案例的足跡,
想預防的方法除了落實防疫習慣,下載台灣社交距離APP
也可以透過手機得知自己是否與確診者接觸過。

以藍芽訊號計算距離、越多人下載越準確,
手機裡還沒有這個軟體的人立刻載起來。

 

臺灣社交距離app: [iOS][Android]